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公司产品 > 卓越新闻 > 学生作业
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 | 两篇“四不像”是怎么写出来的
供稿:      2022-04-01

按语:

        上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2年2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两篇“四不像”是怎么写出来的

20级新闻学(双学位)  许涵毅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是充满期待的,但同时我也问自己能否完成预期的要求。现在看来还是有收获。至少,我比较不怕生人了,学会思考了。我开始学会列提纲,学会思考替代方案、提问方式等细节,学会有意识地核验信息的真实性。但我所掌握的仍然不够:我还是容易遗漏某个采访对象,遗漏某些细节,不明确报道的类型;我还是不够敏感,采访与思考不能同步进行,等等。

        自嘲地说,这学期我很认真地完成了两篇“四不像”。虽然老师把第一篇报道定位为特稿,但我完全没有写出特稿的样子。最后文章的落点在“食物浪费”,但是又不太符合现象新闻的要求。第二篇报道虽然使用了突发事件报道的方式,但完全没有写出突发事件报道的样子。总体上看,从第一篇到第二篇,我略有进步,但其实报道类型还是模糊的。


采写回顾

        我与韩泽的第一次采访,过于急躁和生疏了。首先,前期了解不充分。韩泽提供这个选题的时候,是很突然的,之后我所了解的消息都只来自百度、必应、公众号、官网,仅仅是一部分消息,但是第二天就匆匆赶到现场,并草率地暴露了身份。其次,采访不充分。我们并不太知道需要获得什么信息,需要写成一篇怎样的报道,因而我们的提问都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运营、服务对象等等,官话连篇,缺乏故事。最终,在绿洲食物银行这一模块,我们花了相当的篇幅描写环卫工领取月饼的情况。这应该是最具故事性的片段,甚至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打算把它作为唯一的故事。尽管第一稿很快写出来,但是之后反反复复修改依然平淡,因为采访实在太过薄弱,已无可挖掘的空间。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进行了第三次采访。韩泽很细心地发现了环卫工的住所,但采访过程中,事实向着意外的方向游走。最终定完主题之后,某些细节因为与主题不直接相关被删去。

        第二次采访,我较好地用上了突发事件报道的采访技巧,尽管最终呈现并非突发事件报道。这是一次事先告知的时效性事件,我在前一天晚上就做了比较细致的采访大纲。虽然还是出了些误解,导致一些问题不能使用,但总体是比较有把握的。

        相比于许多媒体记者,我并非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幸运的是活动还未开始。我带了充电宝,打开录音进现场。我一开始混在顾客的队伍里,但是现场十分混乱,甚至还有警察。我预感会出事,所以我及时从队伍中脱离出来,及时捕捉到“砸墙”的瞬间,而这一仪式也比预定中的安排早了21分钟。

        这一次采访是比较顺利的,可能也归功于采访准备较为充分,但也要感谢愿意配合的采访对象。虽然会有人比较警觉,但愿意接受采访的人都给出了比较有价值的信息。之后,我继续留在现场,还是捕捉到了几个比较有趣的片段。


关于选题

        做“熊爪咖啡”这个选题之前,我前前后后报了六个选题,却很多与政府相关,包括“落叶不扫”,“学区房新政”,“孤独热线”和“双减政策”。通过这学期的采写课和电视新闻课,我发现与政府相关的选题都比较难推进。

        政府的信息可能难以获取和核实。开始着手做“孤独热线”的选题时,我就感到不安了。我两次去瑞金街道为老服务中心,第一次去没人在,第二次要采访介绍信,而且周末不工作。这时我想起了做电视新闻的教训:我们小组采访街道办,辗转两周之后,终于得到一份电子版资料,宋体小四一面A4,而且这还是在我们拨打了12345投诉电话之后才得到的仅有的答复。如果获取信息都有难度,核实更不可能。基于这段经验,当我做“孤独热线”这个选题而两次去现场无果时,我就有不好的预感,开始寻找新的选题,终于找到了“熊爪咖啡”的选题。

        还有一类需要注意的选题是以某一社会组织、机构为中心的选题。这一类选题要警惕写成宣传文。我做的两个选题都属于这一类型。尽管第一次收到了老师的提醒,但似乎写初稿的时候,我还是陷入了肤浅的宣传。这个问题很棘手,可能到我们第三次采访之前都还有这个问题。经过了第三、四次采访,我们把主旨落在“食物浪费”的时候,我觉得文章才从宣传中跳出来。

        不能够摆脱宣传,材料不够充分是一个问题。前期采访,我们都集中在绿洲食物银行内部,并没有太多的外围采访,再加上身份的暴露,我们掌握的信息十分单薄,更容易陷入宣传的怪圈。第三次采访的时候,我们获取了环卫工的不同态度,让我们有了更客观的视角。第四次采访的时候,我们了解了与食物银行有联系的机构的态度,进一步落实了主题。综上,我对做这一类选题的建议是:不仅要了解机构本身,还要做好充分的外围采访,多方求证,并在这过程中提炼出主题。


关于采写

        采访的前期准备是相当重要的,第一次采访对我来说就是惨痛的教训。现场可能千变万化,可能在意料之外,因而我们更需要清晰的思路。而这些思路就来自“类型”。老师讲课就是按照各个类型,介绍了各个重点和注意事项,相当于提供了提纲和框架。针对具体选题,我们需要在现有提纲中兼顾各点,多写多问多注意。看什么,问谁,问什么,数什么,拍什么,录什么,记什么,事无巨细,分类列表。关键不在于一定要记下来,而是列提纲的过程本身也是帮助我理解事件的过程。

        采取适当和有效的采访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次我与韩泽采访绿洲食物银行就用了体验式采访。韩泽提前与工作人员沟通遭到冷遇,随后拉我进志愿者群,我们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月饼分拣的工作中。第一天,我们所采访到的东西很少,但已经以“调查”的名义开始采访了——也就是说,我们的体验式采访过早地破产了。如果要改进这次采访,我的想法是:多潜伏几天,早出晚归,并且要抓住除了绿洲食物银行以外的采访对象。当我们的改稿进度停滞下来时,老师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月饼涉及的双方(也就是消费者和受捐助者)在文中缺席了。消费者这一方我最终通过微博联系到了几位,受捐助者这一方我们只能聚焦环卫工,最终也没得到较好的素材。如果起早贪黑,我们是有较大的几率能够挖到有价值的采访对象的,但由于现场时效已经过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而且事倍功半。

        我在上学期已经看过《南方周末特稿手册》,也尝试着写出类似的文字。但这学期两次采写并不能够达成这一想法。我反思了其中的原因,并试着概括。

        首先,我所写的对象并非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奔波在夜色里》和赵艺博所作均落脚在“人”身上,这些“平常”人的日常生存状态是不被察觉但是完全开放的。在我们的日常中,边缘族群常常被忽视,然而他们的生活于我们却有一种新鲜感。同时,他们身上的教条较少且不排斥善意的访问,在偌大的城市中需要一点小小的出口。他们能提供更多的、真实的、来自内心的细节。

        其次,我没能做细致的体验式采访。体验有时候比观察更为可靠,因为切身的体验能让记者排除一些主观的猜想,对细节更敏感,并让细节合理化。赵艺博采访共享单车张叔叔的经历就能说明这一点。同时,体验还能增进信任,获得更多的信息。《奔波在夜色里》中,记者帮摊主卖土豆,跟摊主躲城管,能够切身地理解人物的生活状态,也进一步发现了摊主的群聊等等有趣的故事。

        这学期我比较有体会的另一类新闻是突发事件报道。在报道“熊爪咖啡”的时候,我已经使用了突发事件的采访技巧,但在写作的时候还是出了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资料太多,且具有同质性。我最终的做法是,将不同的采访打碎,根据资料的相似性分类,相互印证,剔除相同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是写不成预想中的突发事件的样子。碰巧,封校以后,李盛华很快写出了一篇突发事件报道,给我提供了范本。结合陈昕玥的意见,我也将现场提前,把理念放后。第三个问题是我采访得到的信息大都是观点型的而非事实型的,细节型的信息不够密集,节奏并不很快。根源在于,我的整个采访过程中,“访”的部分太多,“采”的部分缺乏,这一点我在写初稿的时候也注意到了。但可惜的是,现场细节已经不能补充了。梁欢在那么冷的天去到现场,能够留在现场及时反应等作为,是记者应有的素质。我还是太迟钝了。

        老师说突发事件报道需要热情,我深有体会。我在做第二个选题的时候,才感觉自己是一位记者。我在现场看见了各大媒体记者,是有些激动的。采访对象大都很欢迎我,并希望我把定稿给他们看。陆槿芸也和我撞了选题。采访过程中,我也发现这件事是十分受社会关注的。我于是觉得责任很重,感觉自己俨然成了一名记者,一定要把这个稿子写好,尽管我还是没能写出预期的效果。

        一学期匆匆忙忙过去了,我的感官还未完全打开,我还未达到记者的水准。但我还是愿意尝试吧。

阅读   589
 
09/25
2022
COMM
ECNU
 
按周 Week
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
日志
25
Sun.
26
Mon.
27
Tue.
28
Wed.
29
Thu.
30
Fri.
01
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