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公司产品 > 卓越新闻 > 学生作业
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 | 一直往前走,不管是什么挡在面前
供稿:      2022-04-01

按语:

        上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2年2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直往前走,不管是什么挡在面前

20级新闻学  古今锦

“自怜自艾没有力量,新闻死没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得做有意义的、有信息含量的报道。我要往前走,不管是什么挡在面前。”

        这是南风窗在《一个调查记者最后的战壕》里的一句话,也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感受。

        事实上,在开学初期,我对记者这个职业还不是很了解,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对“记者”两个字产生了较强的抵触情绪。大一到大二课程内容的跨越式转变,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在得知这学期需要完成两篇新闻采访写作时,我也曾焦虑和迷茫过,但在老师、学长和同学的帮助下,我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上海书城和广场舞噪音扰民这两篇报道。现如今,站在学期末的时间节点上再回望过去,才发现那些曾经遭遇过的苦与难都不复存在了,留下来的尽是采写过程的温暖点滴。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擅长与他人打交道的人,也不会轻易地去迈出属于自己的人际交际圈,但在采访过程中,我却不得不逼自己去改变、去主动结交他人、去进行一场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谈话。虽然有过纠结,有过痛苦,但我却始终都很感谢这节课,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新闻的专业知识,更是如何去成长、如何正确面对一切未知数。


一、挫折碰壁后需要有“再来一次”的勇气

1、更换选题的艰难抉择

        新闻选题是进行新闻采写的前提之要,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选题则是后续所有工作开展的基础。

        我们小组最初的新闻选题其实是“上海市推出第三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选题最初的目的是想要去关注那些不幸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老年弱势群体,当初从“上海发布”公众号上看到这条消息时,我们判断这是一条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选题,但在后续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从9月30号报选题开始,20多天里,我们曾多次奔波在吴泾镇、江川路街道、徐汇区新华路街道和天山路街道等开设点,遭遇到的却是相关部门之间的互“踢皮球”,是不止一次被拒在街道办门口,是鼓起勇气采访时得到的一句句“不清楚”。

        在一次课后,我们向老师表达了我们选题的困惑,老师给出的建议是“一是转变写作角度,将文章着力点放在试点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就是需要考虑换选题了”。在花费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探点和所剩时间不多的双重压力下,尽管我们对这个选题有不舍和不甘,但一想到现实中暂时无法跨越的障碍时,我们还是果断地选择了更换选题,这才有了之后的上海书城新闻报道。

        一个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新闻选题固然难能可贵,但若其不能在现实中得到应有的回应,那么想要继续进行下去也就意味着需要面临更多的无法预测的困难,所以,我们在观察和挑选新闻选题时就不仅仅需要侧重其是否具有意义和价值,还需要判断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列出采访大纲和计划,尽早探点和了解事件具体情况。


2、想象与现实的反差

        当我们想要深入了解一个选题并在网络上搜集相关信息时,获取的新闻信息极有可能会出现同质化现象,某些媒体出于宣传目的可能会极力报道事件积极和美好的一面,但当记者走入现实、走进现场,却会发现事实有时却并非如此,在想象与现实的反差下,记者极有可能会产生一种心理落差感。这时候,记者需要做的就是要迅速冷静下来,用客观的眼光去观察周遭的一切,始终牢记记者的使命是探寻事情原委、还原事实真相。

我们在做上海书城选题时,最开始是从微博上了解到的消息,大部分网友在微博上表达的基本都是对书城的不舍与怀念,当时几家主流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也多是侧重在了书城承载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感伤与怀念的氛围,甚至有些网友在看到热搜的一瞬想到的是“上海书城要关闭了”、“实体书店不行了”,基于这些信息,我们最初的采访大纲也是倾向于读者青春记忆以及实体书店的发展困境这方面,然而,当我们10月22日来到现场时,却发现事实并非全是如此。

        我们在书城7层楼都随机采访了在看书和购书的顾客,得到的基本都是“以前没有来过这里”、“今天是路过看到打折才进来”,整个书城人流匆匆,买书的人很多,看书的人却很少,我们才发觉,网络上不舍伤感的氛围与现实中匆忙购书的场景格格不入。另外,网友们在微博以及公众号评论区纷纷猜测上海书城此次闭店重修是受到了网络电子书的冲击,但据新华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江利介绍,书城此次装修除了考虑到顾客需求的变化,更多是其作为一个商业空间基础设施更新的必要性。

        这种想象与现实的反差反而为我们的报道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在之后写稿的过程中,我们删除了最初构想的实体书店与电子书的冲突矛盾,而是将报道重心始终都放在了“上海书城”上,介绍其发展、影响以及现状,整个文章的结构也更加清晰和集中。


3、被拒绝的“无数次”

        或许,害怕“被拒绝”才是我们采访难以跨出第一步的最大障碍。

        在上海书城随机采访顾客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是出于一种挣扎和矛盾的状态。我第一次去到书城,可能是因为背负着采访任务,又或者是因为书城里拥挤流动的人群,我其实是能感受到一种紧张和带有一点压迫性的气氛:在畅销书籍专柜快速翻捡着的青年人,在儿童专区因购书发生争执的母亲和孩子,在青春文学区快速穿梭着的初中生,在柜台前手忙脚乱的收银员,在书架前不停摆放书籍的工作人员......我就像是闯入这个世界的异者,与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到访目的。当我跨出采访第一步时,确实是受到了各种理由的拒绝,然而,在这个被拒绝的过程中,我却发现自己的心理承受与抗压能力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强大,甚至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到增强,这就为我后续的采访提供了莫大的信心,并支撑着我从容不迫地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被访者。

        我始终都记得一位19级学姐在她的采访札记中提供的经验:在采访前想着双方以后不会再见面,因此不需要考虑“丢脸”“尴尬”等情况的发生,反而应该更加大胆地去了解被访者的信息。经过一学期的采访作业之后,我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只要敢于迈出第一步,那么剩下来的路就会顺畅很多了。”


二、追逐真相时需要有一以贯之的客观意识与专业主义

1、“你永远只听到了故事的一部分”

        在这学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便是新闻采写的客观性。记得陈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无法去改变司法审判或是社会的公正,我们能做的只是呈现和记录,也许在未来某一天,当有人想要去了解这件事情时,你所写的报道,或许就能成为其了解事情原委的重要途径。

        我们确实没有能力、没有力量去直接改变这个社会,但我们却可以用手下的笔去凝聚思想,去传递温情,去间接地影响这个时代的人。新闻记者追逐真相就是需要尽最大的努力无限抵达事情的本来面目,去拨开层层迷雾直指这个复杂世界的本质,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需要给每个人发声的机会,去仔细倾听,去认真核实,否则,“你永远只能听到故事的一部分。”

        广场舞噪音扰民这个新闻选题,其实就是涉及到了多个利益相关方:跳舞的居民、小区里的居民、街道管理办、城运中心、公安部门等等,这些团体之间有利益纠葛,也有矛盾冲突,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和难处。与古美人口文化公园跳舞的叔叔阿姨们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跳交际舞是她们几年来一直都坚持的锻炼身体的方式,街道管理办管控音乐声也曾给她们带来很强的抵触情绪;而周边的小区住户在长达十几年的噪音污染下早已不堪其扰,我印象很深的便是在小区随机采访的投诉人吴叔叔,在向他表明我在做这个调研时,他反复向我道谢,并表示“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我以为没人会关注了”;在和管理办工作人员长达两个小时的访谈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政府部分夹在居民间的无奈与无力感:政府并没有对广场舞进行管理和惩罚的权力,却还需要带头开展噪音管控整治工作,除此之外,在花费约10万元引进智慧舞场系统后却还需要面临噪音投诉案例回升这样一个从未间断的问题。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其实是能体会到每一方的难处,但每次当我心中产生一点同情的情绪时,我都会心理上不断地暗示自己、不断地自我推翻,并将自己的个人情绪从采访过程中抽离出来,只有这样,我才可能在新闻事件前尽可能做到客观,并且在最大程度上给与每一个采访对象应有的公平。


2、“写文章是一个精雕细琢、慢慢打磨的过程”

        第一篇上海书城的稿子在学长手里改了有三次,每次学长都可以指出我在写作过程中从未注意过的问题,包括最基本的标点符号、语言简洁以及结构逻辑问题,“无论是写报道还是写论文,每一句都需要精雕细琢,要时刻注意上下语序是否合适、前后逻辑是否会冲突等问题。”在学长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上海书城文稿中大大小小的毛病才得以摘除,交给老师后添加了一个与上海书城相关的信息就得以定稿。通过这三次对文章的修改和整合,我也积累了许多写文的经验,并直接作用在了我第二篇个人采访报道中。

        第二篇广场舞噪音扰民文稿写作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信息的删减。写稿和改稿的核心其实就是信息的取舍,但作为消息获取人的我们来说,舍弃掉自己辛苦获得的信息其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内心也曾经历过挣扎和不舍。

        当我将与管理办工作人员、跳舞阿姨、小区居民等被采人的录音整理出来时,我才发现整个采访文档已经有九千多字了,如何在如此庞杂的信息中摘取出我想要的东西,并把它写成一个逻辑严密、公正客观的三千至五千字的新闻稿成为了我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减少素材的同质化,我不得不删除掉三四个阿姨的采访记录,尽管那是我在公园和小区蹲守了几个小时的成果;为了抓住重点,我必须要在张先生说的诸多普遍问题中抓捕一两条出来,其余的通通舍掉;为了使逻辑清晰,我还需要在阿姨讲述的故事中挑出主干部分,并将重复的累赘的旁支删除......但这些却都是写稿和改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冗杂的文字,不仅会增加文章的篇幅、使文章结构散乱,而且还会造成读者信息获取上的困难,从而降低文章的可读性。

        核实被访人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文章一旦发出,就无法更改,若报道信息或是语言措辞方面存在问题和争议,那么不仅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甚至还会给被访者带来不可预估的灾难,所以,作为撰稿人的我们不仅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为那些被访者负责,更要为社会公众承担信息失真的责任。从张先生处获悉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噪音污染防止法规在广场舞方面的缺失后,我其实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将其写进我的新闻稿里,因为我本身对广场舞法律法规这一领域不是很了解,所以我首先在百度上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以及《上海市社会生活噪音污染防治若干规定》,然后在知网上浏览了一部分与广场舞法律法规有关的文献资料,在确定这条信息属实无误后才最终将其定为我写稿的素材。

          两段采访经历成为了我这学期最难忘的宝贵回忆:我走过这所城市的诸多角落,我见证着魔都上海的市民风情,我获得了几段与采访对象的友情,我还收到了来自许多阿姨的关怀......我遇到了很多温柔的人,也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承担起“新闻人”的身份,并在一次又一次的新闻采写过程中感受着作为一名记者的力量和责任,我不知道未来的我是否会选择记者这个职业,但我知道,此时此刻,我享受这种刺激而又丰富的生活。

        最后,以一段非常触动我的文字结尾,或许,这就是记者一直以来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吧。

        “我们的笔,应破除信息的壁垒,让人和人能够互相看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扶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真的会逐渐褪去虚伪,褪去偏见,褪去冷漠。”





阅读   741
 
09/25
2022
COMM
ECNU
 
按周 Week
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
日志
25
Sun.
26
Mon.
27
Tue.
28
Wed.
29
Thu.
30
Fri.
01
Sat.